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网上有关“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九品中正制的利弊如下:

一、九品中正制的利处

九品中正制的优势在于建立了更科学的人才选拔体系,系统化的体系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方便中央自上而下的管理。同时,九品中正制也有效安抚了世界的不满,维护了统治阶级利益的统一。

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标准是一套科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将人才置于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和测量,可以方便地选择复合型人才。

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到中央,地方无才,地方行政效率降低,思想文化也渐趋落后。地方垮台,中央自然无法独存。

吏部在人才的任免方面全部依据中正评语,则官吏的升黜之权皆在中正,致使时人竞相追逐此等权利,而无暇顾及其他职位之实事。世家大族通过中正控制朝廷官吏的任免,致使当时为官者“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造就了魏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

三、九品中正制品评的主要内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当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始于曹魏。当时是在曹丕刚接受禅让称帝后,想要建立新的王朝,并取得士族的支持,听取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实九品中正制就是由察举制进化而来的。所谓?中正?,其实就是各州郡推选一位有德名的人为大中正,大中正下再设小中正,负责为读书人评判等级。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家世,另一个是品行才能。最后根据这两个标准来定品。

九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种对人物的等级划分,其实在两汉时期就已经很常见了。在该制度建立之初,主要是以个人的品行才能来定品,而家世地位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所以,虽然现代对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但在该制度的初始阶段,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在打压旧贵族和宗亲势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吏治得到肃清。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为了得到大中正的评定而跑到中央,导致地方人才紧缺,行政效率也低下。再加上入仕的官员也需要通过九品中正制的评定才能升官,因此官员们只是一心求名誉,不再为工作奋斗。此时魏国也逐渐失去统治力,大权落入贵族手中,而入仕和升职都需要通过中正之手,那么掌握了中正,便有官可做,于是九品中正制开始变得贵族化。因此后来发展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局面。

虽然从现今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有许多的弊端,但在当时可能是优的,且最为先进的选拔制度,而各朝各代的选官制度也是在历史的铺垫中不断改进的。

关于“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诗槐的头像
    诗槐 2025年09月11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诗槐”

  • 诗槐
    诗槐 2025年09月1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

  • 诗槐
    用户091103 2025年09月11日

    文章不错《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