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同顺是哪个时期的人

晚清-民国时间的人。是早期粉彩瓷绘的名家。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

区别鉴别:

粉彩瓷和浅绛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种说法是加入铅粉,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浅绛彩不用,它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色直接画上瓷胎,所以粉彩会有渲染而浅绛一般没有。

粉彩一般摸上去突出感强,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显得又粉又厚。浅绛的突出感极弱。清末民初时期的浅绛彩多加入了文人画的风格,而粉彩则是沿用青花的绘画风格。

从磨损程度而言,浅绛彩更易受磨损,往往脱彩严重。人物或者花鸟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于彩料较厚,相对较易保存完好。

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年代约为西元前4575——前2550年前後。仰韶文化以磨光红陶和彩陶著称,造型多样,器物手制成型,即用泥条盤筑法,实用美观;纹饰多以黑地绘红彩,其精美的纹饰,鲜艳醒目,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精美陶器,它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多为手工制作,常见的器形有碗、盆、钵、罐、瓶等饮食器、盛贮器和汲水器等。

龙山文化:

黑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珍贵的遗产,是东方陶器艺术瑰宝。它是以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与黑皮或黑衣陶的良诸文化的产品为堪称代表。

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印纹陶、白陶、红陶、原始陶等。这一时期的陶器仍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其中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陶器有素面,纹饰有简单的绳纹、篮纹或彩绘各种图案。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商代中期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随著窑炉与烧窑技术的改进,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陶器表面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且更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陶胎上绘上各种图案,釉色则多为青绿、青**。

西周以後,陶器种类繁多,除陶制生活器皿之外,还出现了各种砖瓦、陶俑和建筑用陶等。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制陶作坊,产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铭记,此时印纹硬陶处於繁盛时期。此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秦时期:

由於秦始皇耗资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房宫和陵园,因此需要大量的砖、瓦与大量的陶瓷器具为宫殿内所用。再加上战国、秦汉乃至唐代,用陶俑、陶兽代活人或动物以及陶明器随葬,制陶业更加繁荣,品种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

一九七四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制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水准。其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多;制作精制,神态各异,造型生动,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西汉、东汉时期 :

西汉在经过「文景之治」後,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人文艺术、自然科学、手工业、造纸业、商业、水利等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汉代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繁盛。陶器有灰陶、硬陶、铅釉陶等;装饰手法采用印纹、划纹、堆纹、暗纹、彩绘、浮雕、镂空等等。汉代前期的陶塑制品与秦代陶塑风格相近,型体较大,形象生动质朴,栩栩如生。在陕西咸阳、江蘇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阵容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

汉代也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虽然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瓷器,但瓷器真正的繁荣时期开始是在东汉,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摄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坚硬、密度高、细薄而不吸水,之後在胎体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脱落。

西汉时,罐为灰色陶质,口微内敛,平底,四耳,腹中部饰一道凹弦纹。肩腹饰以拍印方格纹。腹下部饰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划弦纹。方格纹装饰是汉代最流行的一种花纹装饰。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青瓷获得全面发展,当时士族阶层以青瓷作为日用品,死後也有专门的青瓷陪葬物。其日用器皿有双耳或四耳的罐,也有无系耳的盤口壶,造型很多且别致。陪葬用的青瓷则有香薰、莲花瓣碗、覆莲盖罐、羊尊,和谷仓罐等。

南北朝後期,佛教深入中国,无论南方北方,在瓷器造型设计上都喜欢以莲花作装饰,而青瓷的静宓色泽又很适合佛教脱离凡尘的理想,因此其烧制历久不衰,且日渐普及。青瓷之外,南北朝时期北方还发展出白瓷,其胎泥选土更严,比青瓷更细致;也是用灰釉,但釉层较薄,呈乳白色。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宋朝: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继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繁荣时期,科技、文学、艺术和手工业高度发达,陶瓷业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可以概括为"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六大窑系"是指北方的定窑系、钧窑袭、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五大名窑"即官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两宋时期官窑制度基本确立,官窑的瓷器形成了不同于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和卵白釉枢府瓷驰名天下。

明清:

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辉煌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兴盛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等,明清彩瓷集陶瓷艺术之大成,极富艺术魅力。颜色釉瓷的烧造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单色釉品种不断创新:霁蓝釉、祭红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黄釉、孔雀绿釉等等。制瓷技术也有新的突破,陶车旋刀取代了竹刀旋坯,并开始运用吹釉技术,瓷器的质量与数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顶峰,对今日中国瓷业有著重大影响。

古代工艺品多样,以陶瓷工艺为例,不同朝代具有各自的工艺特点,具体为:

1、原始时代工艺特点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型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

2、先秦时期工艺特点

商朝时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3、秦汉时期工艺特点

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在南方还盛产青釉陶,火度高,釉质较硬,也是后来发展青瓷的开端。

4、南北朝时代工艺特点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另外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5、隋唐时期文艺特点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唐代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真正进入瓷器时代。而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代最知名的瓷器是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

6、五代十国工艺特点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7、宋朝时期工艺特点

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后,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于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钧窑创始于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8、元朝时期工艺特点

元代瓷业较宋代为衰落,此时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9、明朝时期工艺特点

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10、清朝时期工艺特点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彩多姿,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百度百科--陶瓷史

(5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小风的头像
    小风 2025年10月10日

    我是奥特号的签约作者“小风”

  • 小风
    小风 2025年10月10日

    本文概览:晚清-民国时间的人。是早期粉彩瓷绘的名家。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区别鉴别...

  • 小风
    用户101002 2025年10月10日

    文章不错《汪同顺是哪个时期的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奥特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